廉洁文化教育
当前位置: 首页>>廉洁文化教育>>正文
廉洁文化教育

廉洁文化丨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生前用过的椅子

2022年05月11日 10:25 方正出版社 点击:[]


藏品:焦裕禄生前用过的椅子,陪伴了焦裕禄470多个日夜,长66厘米,宽56厘米,高91厘米,右手扶握处下方的藤条网有一个因藤条断裂形成的窟窿。它是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的珍贵见证。1964年春节过后不久,为鼓舞兰考人民与风沙、内涝、盐碱这“三害”作斗争的信心,《河南日报》计划发表一组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兰考人民治理“三害”成果的稿件。时任兰考县新闻干事的刘俊生来到焦裕禄办公室,想看看焦书记的稿子写得怎样了。一进门,他看到焦裕禄正坐在这把藤椅上,伏在办公桌前,左手拿茶杯顶着右侧椅靠和疼痛的肝部,右手执笔在写文章。但是,剧烈的疼痛让焦裕禄无法支撑,没有完成这篇他已经列好提纲的题为《兰考人民多奇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》的文章。焦裕禄逝世后,刘俊生将这把藤椅小心珍藏起来。在保管两年后,1966年,他将这把藤椅转交给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收藏和展示。 

 焦裕禄,被称为“党的好干部”“人民的好公仆”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”,他用年仅42岁的生命感动了几代中国人。

 1922年8月,焦裕禄生于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,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。日伪统治时期,他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、坐牢,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。1943年秋,焦裕禄逃到江苏省宿迁县,给胡姓地主家当长工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家乡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带动下,他主动要求当了民兵,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。

 1946年1月,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博山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。解放战争后期,他随军离开山东,到河南尉氏县工作,历任副区长、区长、区委副书记、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,之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和郑州地委工作,任团地委宣传部长、第二副书记等职。1953年6月,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,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,担任过车间主任、科长等职。1962年6月,为了加强农村工作,他又被调回尉氏县,任县委书记处书记。

 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工作时,焦裕禄积劳成疾,罹患肝炎,调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时,肝炎加重,一度出现腹水症状,后经中医治疗有所好转。

 1962年,河南兰考县受风沙、内涝、盐碱“三害”肆虐之苦,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,亩产只有43斤。在“灾荒压头、人口外流、干部发愁”的情况下,开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、能打硬仗的焦裕禄。他临危受命调任兰考,任县委书记。任命前,组织上明确告诉焦裕禄:兰考是全区最苦、最穷、最困难的县,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。面对兰考的三个“最”,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,他坚定地表示:“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,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,请组织上放心,不改变兰考面貌,我决不离开那里。”

 兰考县,位于河南省东北部,全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。1954年6月,兰封县(今城关镇)与考城县(今堌阳镇)合并,“兰考”是以两个县的首字而得名。人们所说的“九曲黄河”,最后一道弯就拐在了这里。但是大自然并未眷顾这个地处黄河故道、豫东平原上的小县城,风沙、内涝、盐碱这“三害”让兰考人饱受饥荒贫穷之苦。兰考成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缩影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领导兰考人民不断对“三害”进行治理,但1960年以来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,使全县农业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讨饭县”。

 到兰考就任的路上,展现在焦裕禄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、结着冰凌的片片内涝洼地和长着枯草的白茫茫的盐碱地。他深切感受到,要把“三害”治理好,必须详尽“摸底”,然后再作出判断和部署。于是,到兰考的第二天,焦裕禄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逐一走访受灾严重的村庄,与干部和乡亲们亲切交谈,了解灾情,讨教改变兰考的好办法。他身先士卒、以身作则,在狂风飞沙中亲自带队查风口、探流沙;冒着倾盆暴雨,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观测流势;风雪铺天盖地时,带领干部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;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在盐碱地里挥汗如雨。就这样,到兰考一年多时间里,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,焦裕禄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。

 通过深入调查和学习,焦裕禄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,率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试验,总结探索出战胜自然灾害的具体策略。同时,他不断激发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,齐心协力,艰苦奋战,掀起了封闭沙丘、挖河排涝、根治盐碱的除“三害”斗争高潮。在他的带领下,全县治理“三害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到1963年年底,兰考共造林21014亩,四旁植树146万亩,打防风带186条,堵风口83处,改造盐碱地9万亩,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,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,涵养了弭灾丰产的生态。兰考的天蓝了、地绿了、水宁了,庄稼人重又鼓起心劲,在世代生息的家园挥洒汗水、播种希望。

 焦裕禄常说,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,出现在群众面前;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,去关心群众、帮助群众。他心里装着全县干部群众,唯独没有他自己。由于长期奔波劳累,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日趋严重,经常因肝部剧烈疼痛直不起腰、骑不了车。即使这样,他也只是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,仍然坚持工作。有段时间,无论开会还是作报告,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,用右膝抵住肝部。当他坐在藤椅上办公时,一旦疼痛加剧,他就会随手拿起一个硬东西顶在肝部。渐渐地,他桌子上、床边放着的小东西日渐增多,茶缸盖、鸡毛掸子、长把刷子都是用来压迫止痛的。日子久了,藤椅的右边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。病痛缓解以后,焦裕禄便亲自动手,用藤条把藤椅上的窟窿一点点补好。但不久,藤椅又被顶破。工作太忙时,他就让大女儿焦守凤和大儿子焦国庆来帮着修补藤椅。同志们和家人都劝他注意休息,要他好好疗养一下,他却总是笑着说:“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,你压住它,它就不欺侮你了。”

 上级领导多次劝他住院治疗,他却一拖再拖,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。住院期间,他仍然心系兰考,总是焦急地询问医生何时可以出院。在被确诊肝癌晚期后,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兰考的封沙、治水、改地斗争。临终前,他对党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:“把我运回兰考,埋在沙堆上。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,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。”

 1964年5月14日,焦裕禄因肝癌病逝,年仅42岁。他去世后,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:“我想,作为一个革命战士,就要像松柏一样,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,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,永不凋谢,永不变色;要像杨柳一样,栽在哪里活在哪里,根深叶茂,茁壮旺盛;要像泡桐那样,抓紧时间,迅速成长,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。”

 1966年2月1日,河南省委追认焦裕禄为革命烈士。6日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,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。7日,长篇通讯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全文发表。之后,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,他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。

 焦裕禄虽然去世了,却把“焦裕禄精神”永远留在了天地之间。

 2009年4月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在兰考考察调研时,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“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。2014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兰考调研时指出,我们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公仆情怀,凡事探求就里、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”的求实作风,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”的奋斗精神,艰苦朴素、廉洁奉公、“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”的道德情操。要组织党员、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,从里到外、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,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、素质能力、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,从今天做起,从眼前做起,从小事做起,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、对待组织、对待事业、对待同志、对待亲属、对待自己,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、奋斗不止,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、好干部。

 50多年过去了,焦裕禄——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,如一座丰碑,矗立在兰考,矗立在中国大地,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!他生前坐过的这把藤椅仍静静地立在那里,成为他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最好见证。(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《文物中的红色基因·廉洁奉公卷》)


关闭